魚類蝌蚪 繞圈圈游泳

  至於其他較低等的動物,根據NASA所公布的資料,魚類和蝌蚪在太空時,不像在地球時會直線前進,幾乎都變成繞圈(loop)式游法,若但用光照射,牠們會把光當成導引源,而游過去。

  1998年時,美國哥倫比亞號的太空人首次在太空梭進行解剖實驗。把老鼠放置在密封容器內,老鼠都用帶子固定位置,以免牠們在容器內飄浮。太空人先把容器注滿麻醉氣體,再把懷孕老鼠的頭切下來,取出腦袋,把神經組織取出存好。

  這項實驗是用來研究動物神經細胞,及無重狀態時的變化,及太空旅行對動物神經系統的影響。那次旅程中,共帶了170隻老鼠(其中18隻懷孕)、四條蟾魚、229條劍魚、60隻蝸牛和1500隻蟋蟀,總共做了26項神經實驗。

20031月,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升空過程爆炸失事、七名太空人罹難,這起事件震驚全世界,但神奇的是,那次並不是所有艙內的生物都死掉。

  大約是事故發生40多天後,研究人員從太空梭殘骸裡,發現原本要帶上太空做實驗的線蟲竟然還活著。由於線蟲平均壽命只有10天,所以被發現的線蟲推測應是最初實驗樣本的子代。

  至於為什麼會選線蟲到太空觀察?

  線蟲以細菌維生,成蟲只0.1公分,一般生長在土壤的含水層。這種簡單的小生物在發育過程最多不過1090個細胞,成蟲時則會減為950個細胞,因此很多細胞研究都很愛用構造簡單、容易操控突變的線蟲當實驗對象。20022006年諾貝爾生物醫學獎都是頒給用小線蟲找到大道理的科學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t0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