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著鉛筆,患有腦性麻痺的董芷妤小妹妹開心地寫著阿拉伯數字,那是十一個月前她怎麼練也寫不出來的字。但脊髓內藥物注射幫浦大大改善她的痙攣情形,四肢不再因張力僵硬。董媽媽說,手術剛回家的第一晚,看到女兒睡姿從剪刀腳變大字型時,原本反對手術的董爸爸才放下心中大石。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三日發表體內植入脊髓內抗痙攣輸注幫浦(ITB),過去該技術多用於成人痙攣治療,北醫成功的運用在兒童身上,六歲腦性麻痺兒董芷妤小妹裝上幫浦至今十一個月,痙攣減輕後,不但能拿筆寫數字,也能靠著助行器自己走路。

 

 六歲動手術 全台兒童植入首例

 

 北醫院長吳志雄表示,痙攣造成的張力讓患者肢體僵硬難以活動,董小妹是全台灣第一個兒童植入案例,目前幫浦運作狀況良好,可作為範例。若健保能將此納入給付項目,對腦麻兒家庭是一大福音。

 

 董芷妤的主治醫師北醫復健科醫師康峻宏表示,未接受ITB前,董小妹採局部肉毒桿菌毒素注射治療痙攣,但肉毒桿菌療效有時間性、使用劑量也有上限,小朋友會面臨藥效過後能力變差的挫折。接受ITB治療後,痙攣控制變得簡單而有效,雖然手術開始傷口會很痛,但她很勇敢,從來沒有喊痛,也沒哭過。

 

 矯正「剪刀腳」 手也能搖鈴鼓

 

 董芷妤手術前握筆只能畫直線,拿鈴鼓也搖不出聲音,腳因張力太強導致腿交叉,就算有助行器也無法一個人前進,得要人支撐;即使想與一般小朋友一樣上學,卻沒有幼稚園肯收她。但手術後,芷妤已可自己靠助行器走路,搖鈴鼓也不成問題,念小學的她還如願進了普通班級。

 

 董媽媽表示,手術前女兒生活過得很不快樂,每次復健時,拉開夾緊的腳的疼痛總是讓芷妤痛到大哭;偶然機會得知有植入式藥物注射方式,他們決定試一試。

 

 要六歲孩子接受手術,一度讓夫妻倆陷入苦思,沒想到她自己很想動手術,還不斷問父母「答應醫生了嗎?」董媽媽說,裝了注射幫浦不代表未來就能治好痙攣,值不值得為此挨一刀,讓家人很煎熬。後來念頭一轉,談未來太遙遠,不如當下讓女兒快樂成長,決定接受手術。現在董芷妤雖然還是得靠助行器,但比以前更快樂,更有自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t0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