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色光對植物的影響,不管是向光性、幼苗生長或種子發芽率,色光對不同的植物品種的影響也有差。國中和高中的階段答案不完全一樣,我想一下國中的實驗教到那裏。我們實驗的時候用了五種植物,如果是對發芽率的影響,是紅光及黃光有最大的發芽率,再來是紫光、透明光、綠光,最差的是藍光。用不同色光下照射的種子,生長的情形剛開始是以紅色光和黃色光最佳,因為紅光可以促進種子的萌發,而且不同波長的光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不同的影響,發芽以後,植株可以自行光合作用,就換成以紅光和藍光的生長速度比較快!!說到植株可以自行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過程中,植物並不是利用所有波長的光能,只有那些能被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譜段,才能用在光合生產喔。其中,紅光是被葉綠素吸收最多的光線部分,具有最大的光合活性,其次是藍光照射下的植株。如果關於不同色光對向光性的影響,因為比較高濃度的生長素是由受光度較低的側邊往下運送,結果形成兩側生長的速度不同,造成植物莖的生長激素分布不均,而造成莖會彎向光照的一邊。由實驗觀察,結果是植物在不同色光處理下,植物莖的高度,必然和生長濃度相關!!

控制植物開合的奧秘“光能密碼”被成功破解了控制植物開合的奧秘“光能密碼”被成功破解了前天中午已完全盛開的睡蓮,昨天下午竟“時光倒流”呈現出含苞待放的姿態。南京東路上某咖啡廳裡的這一奇景,讓顧客和服務員都想不明白。“分別提供抑制或激發的光能密度,就可控制它的花期。”“光能密碼”破解者 廖永和 先生揭開了其中的秘密。  睡蓮“返老還童”  “知道你今天要來,所以昨天讓睡蓮合攏,今天重新開花。”廖永和表示,現在人們對植物的研究著重於考慮土壤、溫度、濕度等方面,但對光能的重視還不夠。他首次將光能細分到納米的程度,研究不同植物對光能的接收規律,從而找到控制植物的“開關”。  據介紹,廖永和前天中午給睡蓮提供了有抑制作用的光能,結果下午睡蓮就變成了花苞;昨天他再提供具激發作用的光能,睡蓮就緩緩開放了。廖永和表示,他之所以能控制花期,在於他知道睡蓮需要的“光能密碼”,並為其提供了恰當的“光能密度”。  隨心所欲控制花期  依據太陽光譜,光被分為可見光及不可見光,廖永和則將單位細分到納米。研究發現,可見光範圍是400至700納米,不可見光中的紅外線是700納米以上,紫外線是400納米以下。在此基礎上,通過對不同植物在不同光源下的反應,他發現不同植物對光能“愛好”也不同,只要給予適當的“光能密度”,就能對任何植物的花期進行控制。  廖永和曾對風信子做過試驗。一般說從10厘米 有小花苞開始,到長為20多厘米的能開花的個體,需要1個多月時間。而在他給予的“光能密度”下,風信子僅用了三至五天就長到20厘米 高,還開了花。他表示,如果能使用光能促進或抑制花期,花商可大大節約成本。  有關專家贊嘆不已 據悉,一些深入接觸到這研究的 高校 教授或能源研究專家,都對廖永和的研究贊嘆不已。按照他的理論,只要找到沙漠地區不同時段下太陽提供的“光能密度”,就可以讓沙漠變成綠洲,這還能有效緩解全球溫室效應。此外,室內也可以“圈養”迷你花園,以此提供人體需要負離子和氧氣。更可以控制利用苗木花卉的生長,用于農業生產。  “要讓所有讀過初中的人,都能讀懂這個理論,並利用這個理論。”廖永和興奮地表示,他已將這項研究寫成書,暫名為《生態戰爭》,預計將在今年底明年初問世;接下來還要寫《植物能量統計學》,將列出不同植物需要的“光能密度”,讓讀者能更容易地進行操作。  “光能密度”奧妙無窮  廖永和以前研究的是寶石的光能特性,現在則轉而研究植物的光能特性。為了了解光在對流層和平流層的形狀,廖永和曾數百次乘坐飛機進行拍攝。為了研究不同植物在不同光照下的表現,他已積累了上萬張照片。  據了解,廖永和已將其產業的全部利潤投入到這項科研實踐中,僅購買觀察所需的植物就花費了四十多萬元。  在他的“實驗基地”裡,森林花園的景觀被裝在一個很像魚缸的玻璃櫃裡,玻璃櫃頂層裝了多色光管。據介紹,用以調節植物生長作用的就是這些光管。此外,光管旁還暗藏著二氧化碳和氧氣循環系統及滅蟲和自動控溫系統等,這主要是給植物提供利於生長的“室外”條件。  業內觀點  開創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得知將光細分到納米程度,並研究不同植物對光能的接收反應,本市業界不少人士表示這個方面的研究很有意義。  上海市園林科學研究所資訊中心主任吳為群表示,讓睡蓮在室內開花並不難,但將光細分到納米的單位則從未有人進行過深入研究。他認為這方面的研究是有意義的,對室內景觀、農作物、經濟作物等都有研究利用價值。  市園林科學研究所進階工程師徐虎表示,生物科學是很複雜的學科,以前的研究主要從光的顏色和強度兩方面開展,對光能的利用卻還不多,這項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來源:新聞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t0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