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从1999年神舟一号到昨日神舟十号的成功发射,神舟系列飞船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1992年9月21日,我国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两艘无人飞船和一艘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如轨道舱)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8吨级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样品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我国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太空中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神舟一号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三大技术难题,研究成功了可靠性很高的大推力火箭,掌握了飞船的安全返回技术,建造了载人航天飞行的良好生命保障系统。鲜为人知的是,这枚载人航天工程的“先锋官”,竟是由地面试验用的电性能测试飞船临时改装而成的。将初样产品直接当成正样产品使用,在中国航天史上史无前例。

  ●正样 神舟二号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飞船。飞船在轨飞行近7天后返回地面,承担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诸多实验任务。神舟二号是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它的发射完全是按照载人飞船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的,凡是与航天员生命保障有关的设备,基本上都采用了真实件。它也被中国航天人称之为“正样”。

  ●模拟人  神舟三号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于4月1日返回地面。神舟三号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等重要生理活动参数。在火箭发射和飞船入轨后,模拟人传输回来的各项指标,为将来航天员进入太空提供可靠的数据。在这次发射任务中,飞船工作正常,预定试验目标全部达到,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低温发射 神舟四号

  2002年12月30日0时30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温跌到了零下29度。神舟四号经受住了低温的考验成功发射,突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2003年1月5日,飞船安全返回并完成所有预定试验内容。神舟四号除没有载人外,系统配置、功能及技术状态已经与载人飞船基本相同,并成功解决了在前三次发射中发现的有毒气体超标、太空辐射等问题。飞行中,飞船相继完成了对地观测、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实验以及空间天文和空间环境探测等任务。

  ●首次载人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9时,肩负着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位中国人。神舟五号标志着中国继苏(俄)、美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为了保障航天员的安全,神舟五号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动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其中设定了几百种故障模式,一旦发生危险立即自动报警。即使在飞船升空一段时间之后,也能通过逃逸火箭而脱离险境。

  ●多人多天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9时在酒泉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搭载了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

  2005年10月12日17时29分,当航天员费俊龙在同事聂海胜的帮助下,打开神舟六号返回舱和轨道舱之间的舱门进入轨道舱的时候,预示着神舟六号突破了多人多天这一载人航天基本技术,为后来的航天员出舱活动、航天器的交互对接以及建立空间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7日凌晨,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神舟六号进行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出舱  神舟七号

  2008年9月25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大幕拉开。我国第三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七号将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三位航天员送上了太空。

  神舟七号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成功实施了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二是飞船首次满载了三名航天员,进行了三天的飞行;三是释放了一颗小卫星。

  ●自动交会对接  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承载着首次实施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八号飞船按计划准时起飞。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紧紧连接成一个组合体,以优美的姿态飞行在茫茫太空中,这是一次在太空领域的风云际会。

  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全独立掌握空间自动交会对接的国家。

  ●人控交会对接 神舟九号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发射的神舟九号飞船,载着景海鹏、刘旺、刘洋三位航天员再访天宫一号,并与之实现了人控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人已具备了向在轨航天器进行人员输送和物资补给的能力。天地往返、出舱活动、交会对接……随着完整掌握载人航天三大关键技术,标志着中国进入空间站时代。

  ●太空授课 神舟十号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飞船搭载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将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神舟十号将在太空飞行15天,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开展载人系统的天地运输往返首次应用性飞行。航天员进入天宫实验舱进行短暂的有人照管科学实验,并开展科普讲课等天地互动项目。

  未来我国还将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再生式空间保障等空间站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为空间站建设做技术准备。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见下图,自下而上)见证了中国十多年飞天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t0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