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訊》不鏽鋼餐具 錳含量≠錳溶出

<舌尖上的科學> 
不鏽鋼餐具 錳含量≠錳溶出

近來食品安全成為各方關注議題,為提供更多食品安全相關資訊,於隔周三刊載「舌尖上的科學」以服務讀者。

不鏽鋼餐具不易破損,深受家長喜愛,日前消費者團體指稱市售不鏽鋼餐盒錳含量超標,還有業者以價位較低的二○○系不鏽鋼混充三○四系,並質疑這類不合格的鏽鋼餐可能溶出過量錳。但錳真的有害健康嗎?

不鏽鋼是為了克服鐵易鏽蝕,添加鉻、鎳等混合而成的合金,其中鉻含量必須超過百分之十點五才能稱為不鏽鋼,添加鉻的作用是讓鐵的表面生成一層很薄的氧化鉻,防止腐蝕性氣體或液體滲透,達到抗腐蝕的效果。

不鏽鋼的種類繁多,依鐵、鉻、鎳、錳、鉬等元素比例不同,約分成一百八十多種,抗腐蝕、機械性也各有不同。

依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訂定的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分類,不鏽鋼分為二○○系列、三○○系列及四○○系列等。二○○系不鏽鋼含錳量在百分之五點五到十;三○四系不鏽鋼含錳量必須在百分之二以下,不鏽鋼的錳含量不等於錳的溶出量。

早期國內不鏽鋼食品容器具所使用的材料多屬三○○與四○○系列,最常見的鋼材為三○四、三一六、四○三、四一○與四三○等編號鋼材,近幾年來開發出以錳取代鎳的二○○系列不鏽鋼,例如編號為二○二與二○五之鋼材。

大同大學材料工程系教授許正勳說,二○○系列鋼材主要是因鎳價格貴,因此以兩分子的錳取代一分子的鎳,由於二○○系列穩定性較低,抗酸防鏽效果不如三○○系列,多用於不與食物接觸的廚具或工業用途上。

二○一二年時,食品藥物管理署曾用百分之四醋酸做過不鏽鋼食器錳溶出測試,靜置卅分鐘(在攝氏六十度環境下),結果發現,民眾現在最有疑慮的二○○系列錳溶出量均低,最高僅為4.39ppm(mg/kg),換算下來喝一碗兩百克湯品約是攝取到0.88mg錳,遠低於一碗糙米飯(八十克)所攝取的錳不鏽鋼餐具3.77mg。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組餐飲衛生科科長鄭維智說,不鏽鋼是耐熱的惰性合金,是相對安全的餐具材質。

他強調,業者以二○○系低價鋼混充高價鋼,是業者違反誠信原則,標示不實是價差問題,並不造成食品安全問題。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毒物科主任洪東榮也建議使用不鏽鋼餐具時,避免盛裝酸性物質,若有嚴重刮蝕就不要再用,消費者也要避免選購沒有標示、標示不清,或來路不明的商品。

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建議,選購不鏽鋼食品容器時,以三○四系材質為優先。

餐具導致錳中毒?尚無案例

台中榮總毒物科主任胡松原說,錳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過少或過多都影響健康,臨床上錳中毒大都是職場上工人吸入、接觸案例,還沒有因使用餐具求診個案,建議家長正確使用餐具,不必過度恐慌。

胡松原說,不鏽鋼餐具的正確用法,包括避免裝盛酸性食品、不要用強鹼洗滌、避免刮傷表面,鏽蝕無法去除就不要用,使用前宜用開水沖過一遍。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說,人體一旦缺乏錳,會引起骨質疏鬆及生長遲緩等症狀,但錳過多,可能會引發神經、肝、腎病變,例如工廠工人長期接觸含錳化物,引起慢性錳中毒。

胡松原指出,若家長擔心孩子健康狀況,可以到設有毒物科的醫院求教毒物專科醫師,並視情況安排必要的血液及尿液檢查。

網路測試法 無助判讀又危險

不少家長擔心買到含低價鋼材的不鏽鋼餐具,對於網路流傳以磁鐵或電解液通電等測試法躍躍欲試。但專家表示,這兩種測試法都不準確,其中通電測試很危險,建議別嘗試。

網路上流傳,以磁鐵吸附與否可區別三○○系列與二○○系列不鏽鋼。但大同大學材料工程系教授許正勳說,二○○系列、三○○系列的不鏽鋼,多為無磁性或弱磁性。

許正勳指出,反而是含錳百分之一以下的四○○系不鏽鋼具有磁性,或不鏽鋼經加工後產生結構上改變也有些微的改變,因此以磁鐵判別並不科學、結果也不盡然正確。

自然科學老師施政宏說,網路以電解液(硫酸稀釋液)測試不鏽鋼錳溶出,是運用氧化還原理論,讓錳離子溶出與硫酸結合,形成紫紅色硫酸錳化合物,運用強酸與電解的目的是加速錳溶出。

施政宏在實驗室測試時發現,通電十秒後,硫酸稀釋液就像煮沸般開始噴濺,反應相當強烈,若操作順序、使用量拿捏不對,易發生爆炸、噴濺,相當危險,且測試反而會破壞合金的金屬穩定度,釋放更多有害物質。

許正勳說,重點是不鏽鋼材質中的錳含量不等於錳的溶出量,二○○系列含錳百分之五點五到十,三○四系列含錳百分之二以下,兩者都含有錳,且一般家庭不會拿不鏽鋼碗裝硫酸,極端使用方式檢測沒判讀能力,測試結果不具意義。

 

 

圖/食品藥物管理署 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t0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