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水上活動增多,水母螫傷事件頻傳,醫師指出,遭水母螫傷時,可以泡醋固定毒絲,以麵粉敷塗,再用小刀刮除毒絲,千萬不要揉捏患部,反而會加重症狀。很多民眾會塗尿、酒精或氨水解毒,但這種做法沒有醫學證據,也可能有害,不建議使用。
台北榮民總醫院毒物科主治醫師楊振昌指出,水母的觸鬚上具有數以百萬計刺絲胞,會在極短時間內彈射入動物體內,並釋出具神經毒性、心臟毒性、溶血作用、肌肉毒性以及過敏性的蛋白質等毒素。一般以箱型水母之螫傷最嚴重,也較常見。
楊振昌說,國內沒有解毒劑,主要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先用海水洗淨患部,不可以使用清水,以免刺絲胞持續釋出毒素。再建議用濃度5%的家用醋,以「固定」水母刺絲胞的毒性。
之後再以麵粉或食用小蘇打塗敷在皮膚表面,並用刮鬍刀或小刀邊緣移除體表的刺絲胞。更切記被螫傷後,千萬不可搓揉患部,以免加重毒性症狀。
楊振昌說,最近也有研究發現,立刻用熱水(42-45℃)浸泡30分鐘到90分鐘,也可緩解中毒導致的疼痛症狀。
暖化 水母大量入侵海域 |
| |||||||||
台南市鹿耳門溪、鹽水溪出現大量巨型水母,漁民架設的流刺網一次捕到超過300台斤的水母,但漁獲卻只有1尾草蝦和3隻螃蟹,漁民叫苦連天。 漁民林忠民說,他在鹿耳門溪捕魚40多年來,頂多在曾溪裡看到零星水母,大小也只如棒球般,但最近出現的水母數量驚人,成千上萬,佈滿水面,而且水母直徑超過20公分,比手掌還大,有如特大號的肉圓。 近1個月來,鹿耳門溪的水母出現大量的根口水母後,之後擴大範圍到鹽水溪,溪面出現成千上萬的端邊水母。 林忠民說,南風吹起,外海浪大出不了海,只能在溪裡架網捕魚,沒想到漁網盡是水母,漁獲卻只有1尾草蝦、3隻螃蟹,還要花上1整天時間處理卡在漁網上的水母。 水母大量出現,漁民的漁獲量幾乎等於零,叫苦連天,漁民說,沒漁獲就沒飯吃,只能去做工,但景氣這麼差,上那兒做工?
|
水母入侵 學者:衝擊漁業 |
| ||
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教授暨資源系羅文增說,近2年來,水母在亞洲地區都有大量出現的情況,恐與地球暖化、人為汙染及濫捕有關;國立海洋博物館展示組技正蕭澤民也認為最近水母大量出現,可能和全球暖化有關。他說:「往年水母突然爆增的比例不高,近年來全球氣候暖化,水母出現頻傳。」 以往,台灣海域的水母每12年增生1次,如今幾乎年年發生,直接衝擊漁民的生計。 羅文增說,水母在海洋生態系裡是扮演掠食者角色,捕食海域浮游動物如小魚、魚卵等,當水母大量增生時,海域中經濟性魚蝦蟹的幼生及卵可能被吃光,造成當地漁業資源枯竭。 他表示,海水溫度升高時,水母的幼體水螅的無性生殖加快,因此水母大量繁殖,成為地球暖化的警訊;此外,人為的汙染行為造成海域優氧化浮游生物增加,讓水母有足夠的食物,而濫捕行為造成大型魚數量減少,致水母沒有天敵,更加快速繁殖。 國立屏東海生館研究浮游生物的張文炳博士說,國外也曾發生過水母大量出現、密度過高造成養殖鮭魚大量死亡的案例,台灣不致如此,他認為水母大量出現應是短暫現象。 紐西蘭曾發生紫水母事件造成鮭魚大量死亡的案例,日本有過越前水母事件,去年北愛爾蘭海岸在27平方公里、13.6 公尺深的海域裡出現數十億水母,造成十多萬隻養殖鮭魚死亡。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