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昆蟲系教授柯俊成與博士生施圓通,最近與大英博物館合作,在台灣發現了一種世界首見的「馭龍者潛水小蜂」。這種小蜂專門寄生在俗稱「豆娘」的中華珈蟌的卵上,利用豆娘當移動工具完成寄生策略。這項發現不但解決了科學家百年疑惑,也被收錄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國際期刊《PloS One》和《New Scientist》等刊物,成為生物學界焦點議題。
不是擔心災難有多大,人類需要的是發揮互助合作精神,因為人類已無法拒絕天災人禍----正念--
目前分類:生物資料 (178)
- Apr 20 Sun 2014 11:18
螢光海灘
- Mar 17 Mon 2014 21:07
耳垢秘密--中時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近期科學研究發現,透過耳垢,可以發現體內毒素,甚至診斷出病徵。報導並列出5項鮮少人知的資訊:
- Feb 10 Mon 2014 10:35
吃農田害蟲 蝙蝠糞便含農藥
研究蝙蝠10年的國小老師張恆嘉,去年蒐集台灣常見的4種蝙蝠糞便,送往大學實驗室化驗發現,全都含農藥包括除草劑、殺蟲劑。他表示,尚無法推論環境汙染與蝙蝠糞便的因果關係,但蝙蝠獲得農藥的來源只有二,一是飲水,二是食物。
- Feb 04 Tue 2014 16:19
飛鳥排列成V字:省體力飛更遠
當我們偶爾在戶外看到一群候鳥飛行時,總是不知道為何這些候鳥經常排成「V」形。現在一項新研究發現,候鳥的隊形與振動雙翅的次數均經過計算,牠們彼此之間維持一定距離與方位,為的是能夠節省體力、飛行更遠的距離,而經過這些人類原先以為不可能的精密計算之後,牠們便飛成「V 」形。
- Sep 28 Sat 2013 14:18
福壽螺就該死?---秀明自然農法
- Sep 21 Sat 2013 09:50
褐根病--「樹癌」
1.褐根病被樹醫師稱為「樹癌」,而且有傳染性,一旦染上治療非常不容易,初期發現可用藥劑注射治療,若末期才發現,根部腐爛就無藥可醫。農委會藥毒所研究員楊秀珠表示,褐根病初期雖可接受藥劑注射治療,但早期樹木染病並不容易被發現,通常發現染病時,大多樹木根部早已腐爛、搖搖欲墜,等於「癌症末期」患者,「救也沒有用」,這時若介入治療,救回來機會不大
- Aug 25 Sun 2013 22:25
台灣發現新物種 馭龍者潛水小蜂
- Aug 23 Fri 2013 12:35
牙周病細菌與大腸癌 阿茲海默氏症
又是牙周病細菌惹的禍,大腸癌和失智病都與它有關 | 作家 / cnYES 報導 | |
---|---|---|
哈佛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牙周病主要病原菌之一的梭桿菌,有可能讓人罹患大腸癌。 |
- Jul 19 Fri 2013 10:26
低有荷比(low duty cycle與高有荷比(high duty cycle)
- Jul 19 Fri 2013 09:29
白高腰蝸牛 蘭嶼光澤蝸牛 班卡拉蝸牛
- Jul 01 Mon 2013 10:40
青竹絲吞蛙 親子團活教材
2013年07月01日10:21
- Jun 28 Fri 2013 09:42
蘭嶼海邊 發現高緯度死海豹
- Apr 17 Wed 2013 10:21
nature 網頁---古老的恐龍胚胎化石骨頭
http://www.natureasia.com/zh-tw/
- Apr 01 Mon 2013 19:11
sars冠狀病毒源自中華菊頭蝠非果子狸
專家:SARS罪魁不是果子狸
- Mar 08 Fri 2013 11:10
iPS細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
- Jan 09 Wed 2013 14:04
清新可人的紅玉(臺茶18號)
琥珀茶湯臺灣香-紅玉(台茶18號) |
- Dec 04 Tue 2012 20:16
核桃裡面究竟住了哪些昆蟲---科博館
核桃含有豐富蛋白質、脂質、人體必須的脂肪酸、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及抗氧化劑等,具有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與健腦的功效,為堅果類中最佳保健食品。如此具有營養價值的食品,除了受到人們的喜愛,就連昆蟲也愛吃,因此當您吃核桃的時候,極有可能也同時攝取了「動物性蛋白質」。好朋友前來拜訪,特地帶了一包核桃與大家分享,如此的好意,卻遭具職業病的筆者質疑核桃裡面暗藏玄機,因為核桃外的碎屑顯示內部應有其他生物存在。撬開堅硬外殼,大量碎屑和躲藏其中的昆蟲,印證了之前的猜疑。朋友驚訝地表示已將核桃分送給許多人,自己也吃了一些,竟未發現有蟲子藏於其中,這下她可得一一通報那些收到核桃的人,要他們別再吃了。有別於朋友的驚恐,筆者則是興奮地想知道核桃裡面究竟住了哪些昆蟲。在剝開核肉逐一檢視時,發現不少鋸胸粉扁蟲 (Oryzaephilus surinamensis)(圖1)和穀粉茶蛀蟲 (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圖2)隱身其中,正愉快地享用美食。 在核桃內取食核肉的鋸胸粉扁蟲數量還真不少,且各齡期都有,當然產生的條狀排泄物也非常可觀。鋸胸粉扁蟲屬於鞘翅目扁穀盜科 (Silvanidae) 昆蟲,也有些學者將本種置於扁甲科 (Cucujidae) 中。鋸胸粉扁蟲為世界廣泛分布的種類,在臺灣也相當常見,除核桃外,在很多加工食品中也能發現牠的蹤跡,如乾燥水果、巧克力、穀類食品、飼料、麵粉、通心粉、煙草、玉米、米、麥、高粱、花生、乾椰肉、堅果和種子等,算是危害嚴重的積穀害蟲。鋸胸粉扁蟲成蟲體型小,約3 mm 長,身體暗褐色,扁平且細長,前胸背板有三條縱向脊線,兩側各有6根鋸齒狀突起,也因此被稱為鋸胸粉扁蟲。幼蟲頭部暗褐色,身體淡黃色,圓筒狀,與成蟲取食相同食物。幼蟲在化蛹時會分泌物質將穀類碎屑固定,像繭一樣包被在蛹外側保護身體,蛹乳白色,前胸及腹部兩側各有數根尖狀突起。鋸胸粉扁蟲屬於次級害蟲,牠沒有能力破壞整顆榖粒,因此常在初級害蟲危害後,才會入侵。但可別小看牠,鋸胸粉扁蟲適應力非常強,即使在低溫環境中也能生存,幼蟲及成蟲移動性高,微小開口就足以讓牠們鑽入取食,因此許多看似密封良好的食品包裝,其實仍有很多通道供牠們大方進入。在適合的環境下,鋸胸粉扁蟲約在兩個月內完成一個世代,成蟲壽命可達一年或更久。由於鋸胸粉扁蟲體型小,易躲藏於儲藏環境中,因此即使利用殺蟲劑,也難以防治,甚至容易對殺蟲劑產生抗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