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台灣南部發生規模六點四地震,震央在高雄甲仙地震站東偏南方十七公里處。中央氣象局搜尋過去一百多年這個地區的地震資料,並沒有規模六以上的地震記錄,這個「罕見」的地震於是讓身經百震的台灣人神經再度緊繃起來。人們不禁要問發生的原因為何?為什麼會在這裡?後續影響有哪些?下次的大地震會是什麼時候?在哪裡發生?

台灣地區地震的發生並不特別,主要是因為台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聚合帶,是造山運動非常活躍的地區,全島因此遍布許多活動斷層,斷層或破碎帶裡累積的能量一旦突然釋放,便會發生地震。此次地震特別之處在於其發生的地點,並非平常地震活躍的區域,如花蓮外海一帶或台灣西南區域,除此之外此地震的形式以及餘震的分布,亦與以往地震有所不同,因此引發討論。

此次地震的震央非常接近潮州斷層,它是中央山脈與屏東平原的邊界斷層,北起六龜南至枋寮,走向為南北向,長度約七十公里,地形特徵十分明顯;地震發生後第一時間,學界大都推測可能與潮州斷層活動有關。

然而後續的地震資料分析卻顯示許多耐人尋味的現象:首先,潮州斷層是很陡的斷層(高角度逆斷層),此種高角度斷層,除非斷層帶有相當大的液態水壓,否則斷層很難被推動。

在分析此地震紀錄的地震訊號中,我們發現另一西北—東南走向東北傾斜的低角度逆衝斷層,較有可能為此地震的活動斷層,而非早期臆測的潮州斷層。也因為其為西北東南向的斷層,地震斷層破裂時為由東南往西北破裂因此造成嘉義及台南一帶有較高的震度,使嘉南平原一帶有較大的損害,甚至附近水壩的龜裂。除此之外後續餘震的分布亦略呈東西向,反映此次的地震是沿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構造發生,這很可能是一條過去尚未被發表過的活動斷層。

在仔細判讀台灣的地形圖中發現,此西北—東南走向的斷層並非完全無跡可尋,在區域地質上、地形上、河流及水系的分布上、甚至微構造的記錄裡,都可找到這條斷層的蛛絲馬跡,只是地質學家還不確定它的詳細位置以及它的活動性。也許這次的地震讓這條藏匿台灣南部山區的斷層終於現形,後續的追蹤與調查將持續進行,希望藉由野外地質調查及微震網的布置,仔細分析此地震序列的機制,了解此斷層的存在性,進而瞭解其風險。

尤其八八風災中的大量山崩是否與此斷層的存在有關?此斷層往西的延伸到哪裡?會經過哪些有人居住的地區?沿線公路、城鎮、水庫與橋梁應該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尤其附近之中小學的建築補強。此斷層的存在及錯動,在其機制上是否會誘發西南部的其他斷層?另外,此次的震央區為去年八八水災的重災區,此次地震將會使其地質結構更為鬆動,接下來的雨季,是否更應防衛土石流的問題?

從正面的角度來思考,也許這次的地震提供了我們另一重要線索,更深的了解台灣地區的活動斷層特性。台灣多年來的地震及防震的研究,對於規模六點五左右的地震,對一般建築將不會有太大的損壞。只是民眾在家中應有適當的防護知識。對於較弱結構應適當補強,且將室內較大物品固定,並於地震發生時迅速關滅瓦斯火源,以免二次災害。學習如何與地震共處,是我們應有的必修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t045 的頭像
    ht045

    青teacher資料儲存

    ht0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