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atureasia.com/zh-tw/

此一研究起始於黃大一教授在雲南祿豐發現世界最古老的恐龍胚胎化石骨頭,這些化石的年代為 1.95 億年,其它已發現的恐龍胚胎,都屬於晚白堊紀,大約晚了 1.25 億年;此發掘在國際上首度開啟了恐龍胚胎學研究的嶄新機會。

多倫多大學教授羅伯賴茲 (Robert Reisz) 院士,成功地領導一個由五個國家參與的國際兩岸聯合研究,發掘研究雲南祿豐 200 多根不同胚胎發育階段的恐龍骨頭化石;台灣總共五位學者參與,做出關鍵性貢獻。

黃教授除了發現這些胚胎化石之外,並費盡心力自費組成了國際兩岸聯合團隊;台灣方面由中央大學張榮森教授申請國科會計畫【早期恐龍與其古生物環境整體性研究 NSC 100-2116-M-008-016】,成功大學博後研究員彭信榮博士辛苦地完成同步輻射 BL14A1紅 外光譜顯微實驗站造影,成功大學口腔醫學研究所謝達斌教授參與,以及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江正誠先生製備比髮絲還薄的樣品試片,以至於台灣團隊在微觀化 石樣本中成功地發現有機殘留物與其分佈;結合大陸、台灣(中央大學張榮森教授)、與國際(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賴茲院士)三方面專家學者,於 2010 年 7 月簽訂了長期的國際兩岸聯合研究協議書(「楚雄州內祿豐動物化石群聯合研究計劃 初期協議書」);大陸方面包括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館、祿豐縣恐龍博物館、和天龍科普祿豐辦事處。

五位台灣專家學者共同登上新一期的全球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封面,並與國際兩岸頂尖科學家們並列作者;這不僅彰顯台灣在此一新發現的重要貢獻,更也是兩岸學者專家聯手共創雙贏的體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t0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