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食性鯊魚廣泛分佈於各大洋中,位居食物鏈頂端,牠們尋找遠方獵物或進行近距離攻擊時,會靈活運用不同的感覺器官將獵物嘴到擒來。
文/楊嘉慧
審稿/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副教授 莊守正;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 嚴宏洋

 

 鯊魚的攝食方式可分為腐食性、濾食性與掠食性,而張著血盆大口攻擊獵物的掠食性鯊魚,多屬於「白眼鮫科」(或稱真鯊科)及「鼠鯊科」種類,牠們廣泛分佈在各大洋中,搜尋獵物範圍從水表層至數百公尺深海、熱帶水域至極區等地都有可能。

靈活運用感覺器官

 鯊魚的掠食過程會運用不同感覺器官,遠距離時靠聽覺與嗅覺發現獵物的方位。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嚴宏洋表示,鯊魚能接收的音頻範圍約只有100~1000Hz,不過卻能聽見數百公尺外傳來的微弱聲音(其微弱程度只能在水下傳播,空氣中則無法傳這麼遠)。鯊魚的嗅葉細胞也很發達,可偵側出濃度0.1ppb(1ppb為10億分之一)的血腥味,換句話說,1公克的血溶解於1萬公噸的海水中鯊魚都能察覺,這意味著鯊魚可經由嗅覺功能,在遠距離外察覺獵物的存在。

 鯊魚循著聽覺或嗅覺的線索接近獵物後,會改用視覺與側線感官進一步搜尋獵物的確實位置。鯊魚的視力可達200多公尺遠,眼睛裡有一層會反光的光神經纖維層(tapetum lucidum),可將穿透視網膜但卻沒被感應到的光,反射後再通過視網膜一次,增加感應機會,強化夜視能力。鯊魚身體左右兩側也和魚類一樣,各有一條側線,能偵側周遭水壓差異以及水流速度,從而判斷身旁獵物的狀況,以採取必要行動。鯊魚還可以依靠前吻的電覺偵測器偵測微弱電場,以精確判定獵物位置。據研究,獵物受到驚嚇、受傷後,會發出與其他海洋動物不同的電場,因此藉由電覺偵測器,鯊魚能輕易在混濁的海水或一群海洋動物裡,找到牠鎖定的獵物。(詳見《科學人》2007年9月號〈鯊魚的第六感〉)。

 

shark-2.jpg  

鯊魚追捕獵物過程:(1)遠距離可利用嗅覺和聽覺判定獵物方向;(2)靠近獵物時,改用視覺與側線;(3)攻擊前一刻,主要利用電感覺準確定位。(影像來源:《科學人》2007年9月號)

不容忽視的搏鬥武器

 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副教授莊守正表示,除了善用各種感覺器官,鯊魚近身攻擊時,也仰賴往內倒勾的尖牙與攻擊技巧。鯊魚終其一生都會換牙,前排牙齒若斷裂、磨損,後排牙齒便會遞補上去。因此鯊魚的嘴裡都是尖牙,一旦咬到獵物,會使獵物產生嚴重撕裂傷;第一波攻擊成功後,鯊魚會放走獵物,並在四周巡迴、觀察,待獵物失血過多、體力變差後,再進行第二次攻擊。莊守正認為,鯊魚的口部與眼睛的位置十分靠近,若咬住猛烈掙扎的獵物不放,自己的眼睛很容易受傷,這麼做可以保護自己。

 

shark-3.jpg  

圖為長臂灰鯖鮫皮膚表面的盾鱗,每片寬約200微米。由於盾鱗排列整齊,具有導流效果,可增強軸向流的穩定性、減小亂流產生,因而整體阻力下降。(影像來源:莊守正)

 此外,游速也是鯊魚的先天優勢。台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楊鏡堂表示,鯊魚的皮膚表面佈滿盾鱗,每片盾鱗都有整齊的波浪狀凹槽。這些凹槽具有導流效果,可降低橫向亂流的產生、減小阻力(見右圖);再加上紡錘狀的體形,讓鯊魚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加速到時速30~50公里,能夠與之匹敵的海洋動物大概只有鮪魚及旗魚等中表層的洄游性魚類了。

鯊魚會攻擊人類?

 掠食性鯊魚以其他魚類和受傷、生病或已經死亡的海洋哺乳類動物為主食,為何有時會傳出牠們攻擊人類的消息?莊守正指出,鯊魚有近500種,有危險性的鯊魚只有30餘種。這類鯊魚大多生活在中、表層海域,其中有幾種鯊魚,例如大白鯊、虎鯊、牛鯊等會靠近海岸,與人類的活動範圍重疊,因此確有可能發生攻擊人類的事件,像2008年11月,屏東鵝鑾鼻驚傳漁船翻覆、船長遭鯊魚咬死意外即是一例。然而,九成以上的鯊魚攻擊人類事件應是「誤會」,例如人趴在衝浪板上雙腳踢水時,鯊魚可能誤以為是海豹、海獅,而衝上去攻擊,一旦發現味道不對就會游走;但有些大白鯊、虎鯊等可接受人類的味道,就可能持續攻擊。不過,人類遇上鯊魚並非死路一條,尤其是當牠們已經飽食一餐時,就不會有掠食行為;反倒是人類獵捕鯊魚的數量已遠遠超過鯊魚攻擊人類事件了。

 

濾食性鯨鯊

 除了牙尖嘴利、形象兇猛的掠食性鯊魚,鯊魚家族中也有濾食性的溫和派。例如今年3月疑似迷航游入台南運河的鯨鯊(又名豆腐鯊),便是以浮游生物為主食的濾食性鯊魚,牠沒有尖銳的牙齒,而是利用口裂吸取海水,經鰓耙過濾海水當中的生物來進食。

 鯨鯊是鯊魚中體型最大的,牠們濾食的目標卻是微小的浮游生物,浮游生物能供給的養份不多,因此鯨鯊還會吃當季的小型魚或幼魚。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副教授莊守正指出,曾有研究人員在鯨鯊的胃內發現小鮪魚、鯖魚等聚群性魚類,牠們會在某個特定時節出現在鯨鯊的生活範圍,當鯨鯊大口吸水時,這些小魚會連同浮游生物一起進入鯨鯊嘴裡。

 鯨鯊屬中表層棲息魚類,偶爾伴隨有深潛的行為,活動範圍在亞熱帶與熱帶之間。莊守正指出,鯨鯊有洄游行為,他曾利用人造衛星追蹤器追蹤鯨鯊,發現牠們會從台灣東岸(東經121度)往東洄游至東經136度以東水域,而國外學者也發現東太平洋墨西哥灣水域(約西經90度)的鯨鯊可往西洄游至東經150度以西;比對其洄游路徑與海洋浮游生物的消長,發現二者有關,由此推論,鯨鯊應屬東西向的攝食洄游,而非南北向的渡冬洄游。

 鯨鯊除了做水平方向的攝食洄游,也會隨著浮游生物的上下活動做垂直洄游。據觀測發現,鯨鯊在各水層的洄游時間,秋冬之間並無顯著差異,春夏時則會在表層水域停留較長的時間。這可能也與食物的多寡有關,因為春夏時表層食物較多,而秋冬海況差,海水混合較均勻,食物垂直分佈無顯著差異。不過,目前研究的觀測時間都相當短暫,鯨鯊的洄游行為是否真如上述推測,還必須蒐集更多資料,才能下明確結論。(詳見《科學人》2007年9月號〈謎樣鯨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t045 的頭像
    ht045

    青teacher資料儲存

    ht0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