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子宮頸破皮」的較正式說法應該是「子宮頸糜爛(cervical erosion)」。但事實上子宮頸糜爛一辭也不是很恰當的說法,因為它常常只是看起像糜爛,實際上並沒有糜爛的情形。聽起好像會讓人迷糊了,我先說明一下子宮頸的構造,你就會明白了。

子宮頸是介於子宮和陰道之間的一個狹小管狀通道。子宮頸的下端突出於陰道的頂部,是醫師以鴨嘴內診時可以直接看見的子宮頸外部(outer part of cervix),又稱子宮外頸(ectocervix)。上半部看不到的部份則稱子宮內頸(endocervix)。

陰道的粘膜細胞為多層鱗狀上皮,因為較厚所以看起來較白。而子宮內膜的粘膜細胞為單層柱狀上皮,因為較薄所以看起會顯得較紅。子宮頸連通於陰道和子宮之間,而陰道和子宮各有不同的粘膜細胞構造,所以子宮頸的粘膜必定有一個漸近轉換的區域,這個轉換區我們稱之為移形區(transformation zone)。移形區的粘膜是白色(或粉紅色)的多層鱗狀上皮和紅色的單層柱狀上皮交接的部位。所以移形區的粘膜在外觀上看起就會有顏色斑駁,類似糜爛破皮的感覺。

通常移形區位於子宮內頸的部位所以醫師內診時通常看不到這個“糜爛”的區域。不過,有時受到荷爾蒙的影響,比如:懷孕時、服用口服避孕藥時,移形區會往外移。甚至某些婦女在體質上比較會有移形區外移的現象。一但移形區外移到子宮外頸的部位,醫師在內診時就會看一個“糜爛破皮”的子宮外頸。

經由這樣的說明,我想你就可以了解,子宮頸糜爛或破皮的說法可能不太正確。因為可能既沒有糜欄也沒有破皮,只是移形區外移所造成的假象。這時候較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子宮內頸外翻(cervical ectropion)。

單純的子宮頸外翻可以不需要做任何的治療,因為本來就不是疾病。但是有兩個問題需要注意。一來單層的柱狀上皮對細菌病毒的抵抗力較差,所以比較容易引發子宮頸炎。當子宮頸發炎時通常會有陰道分泌物增加,帶有異味,搔癢的情形,嚴重時還會有小便疼痛或下腹疼痛的現象。此時需要藥物治療。

二來子宮內頸外翻時子宮外頸看起來顏色比較斑駁,而且容易在碰觸時(如性行為時)出血,所以很容易和子宮頸癌混淆。因此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就顯得特別重要。

所以,總結來說,子宮頸糜爛如果不合併有子宮頸炎的症狀,原則上除了不要忘了每年一次的子宮頸?片檢查之外,是不需要任何治療的。但是,如果因為子宮內頸外翻而經常引發子宮頸炎,或容易出血,不勝其擾時,可以考慮子宮頸的冷凍、電燒、或電射治療。目的是破壞外移的單層柱狀上皮,讓多層鱗狀上皮重新長回子宮外頸。

這樣的說明,應該夠詳細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t045 的頭像
    ht045

    青teacher資料儲存

    ht0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