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耗時2年田野調查,同時輔導銀川有機米7位農民,在水稻田間做田埂、種綠籬,營造棲地環境,發現稻田常見害蟲飛蝨的天敵橙瓢蟲和長腳蛛都回來了,參與計畫的農民鄒意堂和潘俊昇都笑道:「割草的時間省下了,也不用再花錢買有機資材消滅害蟲,因為生態自己會平衡!」
生物多樣性平衡 不必花錢買資材
花改場副場長范美玲2012年起開始調查有機水稻田和慣行水稻田間的生物多樣性差異,除了發現有機田區的物種比慣行多51種外,還觀察到日本長腳蛛和橙瓢蟲等天敵物種對農藥的敏感度高,很適合當作觀察田間生態多樣與否的指標,於是便開始說服農民,在田間營造適合牠們生存的棲地。
參與計畫的花蓮縣富里鄉農民中,鄒意堂在種植有機米上已有17年的資歷,即便如此,一遇上天候不佳,他每期稻作花費在割草的時間前後仍需要5、6次以上,除了割草防害蟲飛蝨大量生長外,噴灑有機資財亞磷酸或蘇力菌也是一個方式。
鄒意堂今年2月在花改場輔導下,開始在水泥化的田埂上重新堆土作新田埂,蓋上黑網抑制諸如大花咸豐草等強勢雜草的生長,待雜草狀態穩定後,便開始鋪植蛇莓、馬蹄筋、仙草等多種原生植物,整個工法費時3個月左右才完成,他坦言,做棲地營造很辛苦,但做完之後發現橙瓢蟲真的開始來田埂棲息了,而且田埂上的花草不會往水裡長,根本不需太多整理,讓他覺得很值得。
田埂做房子 益蟲有家隨時待命抓害蟲
同樣參與此計畫的農民潘俊昇補充道,以往飛蝨的天敵橙瓢蟲會隨著稻子收割後一起消失,而飛蝨的卵卻會留在泥土裡,等下一期秧苗種下後再出來覓食,但現在有了田埂做緩衝,當作橙瓢蟲或長腳蜘蛛的房子,等到害蟲再出現,「這些長工便能馬上出擊,我們反而省下抓蟲的力氣,泡茶去。」
潘俊昇相信,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維護和努力,未來田間益蟲和害蟲將會呈現一個共同成長的狀態,等到那時候,「看牠們互相殘殺就對了,因為自然界會自己找到一個平衡。」
梁美智:學習與害蟲共存共
經過花改場的輔導,銀川永續農場的老闆娘梁美智發現,以前農民只會把田間昆蟲大致分類為害蟲和益蟲,經過棲地營造的洗禮後,農民竟開始會觀察田間的蟲究竟是什麼?甚至開始思考整個食物鏈的關係。
梁美智感慨說道,除草劑就像核子炸彈一樣,噴灑下去只有強勢雜草才能活命,過去大家都認為農藥研發的發展方向是正確的,現在發現農藥有害處,才開始收拾殘局,而棲地營造就是試圖恢復以前除草劑還沒進來時,台灣的農地環境,她強調,這正是一場「農業革命」,雖然很辛苦,但棲地營造能為農民帶來與害蟲「共存共榮」的觀念是件好事。
因著花改場這3年的生物多樣性研究,慈心基金會和農委會林務局推動5年的「綠色保育標章」,今年新增了指標物種和棲地環境營造兩項驗證標準,目前已有7位在花蓮縣富里鄉種植有機銀川米的農民通過認證。
留言列表